投资资讯

             

             2月20日,国家能源局网站消息,2022年,全国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1.52亿千瓦,占全国新增发电装机的76.2%,已成为我国电力新增装机的主体;全国可再生能源发电量2.7万亿千瓦时,占全国发电量的31.3%、占全国新增发电量的81%,已成为我国新增发电量的主体;全国主要流域水能利用率98.7%、风电平均利用率96.8%、光伏发电平均利用率98.3%,持续保持高利用率水平。


             2月16日,中国石化集团有限公司宣布,公司在内蒙古首个绿氢示范工程——内蒙古鄂尔多斯市风光融合绿氢示范项目正式开工。据介绍,项目总投资约57亿元,利用鄂尔多斯地区丰富的太阳能和风能资源发电直接制绿氢,年制绿氢3万吨、绿氧24万吨,就近用于中天合创鄂尔多斯煤炭深加工示范项目降碳减碳。该项目建成后将进一步拓展我国乃至全球的绿氢产能,有力推进绿氢产业链发展,推动我国能源产业转型升级。该项目是中国石化继2021年启动建设新疆库车绿氢示范工程以来,建设的又一个绿氢示范项目。项目由中国石化新星公司负责实施,主要包括风能及光伏发电、输变电、电解水制氢、储氢、输氢五部分,其中风力发电装机容量和光伏发电装机容量分别为450兆瓦和270兆瓦、电解水制氢能力3万吨/年、储氢能力28.8万标立方。项目投产后,预计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43万吨/年,贡献GDP近6亿元/年、增加税收近3000万元/年。


             1月18日,中国国家能源局官网发布2022年全国电力工业统计数据,截至12月底,全国累计发电装机容量约25.6亿千瓦,同比增长7.8%。其中,风电装机容量约3.7亿千瓦,同比增长11.2%;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约3.9亿千瓦,同比增长28.1%。2022年,全国6000千瓦及以上电厂发电设备利用小时3687小时,比上年同期减少125小时。全国主要发电企业电源工程建设投资完成7208亿元,同比增长22.8%。其中,核电677亿元,同比增长25.7%。电网工程建设投资完成5012亿元,同比增长2.0%。

                                                   

                                                      2022


               当地时间9月15日,美国白宫发表一份大力发展离岸(深水)浮动发电技术及装机量的文件,将这项技术推到公众视野内。虽然涡轮机的原理类似,但与陆地和近海的风力发电机不同的是,这种发电技术需要将风力发电机组安装在浮动平台上,并拴在海底。美国能源部长格兰霍姆曾经对媒体画饼称,浮动风力发电在远期能解锁2.8太瓦时的发电能力,超过目前美国用电需求的两倍。美国内政部长德布·哈兰德周四回应媒体采访时表示,美国有超过一半的离岸海风资源处于深水区,浮动发电技术能够触达那些曾经不敢想象的区域。根据白宫声明,拜登-哈里斯政府提出将在2035年前将浮动离岸风电的装机量新增15吉瓦时,大概够500万美国家庭用电。白宫也强调,这15吉瓦时并不会算入既有的(2030年前)建设30吉瓦时离岸风电目标,是完完全全的增量。白宫同样在周四宣布,将基于能源部Energy Earthshot项目,通过加速工程、制造和其他创新领域的突破,实现到2035年将离岸浮动海风发电的成本减少70%至45美元/兆瓦时(一千度电)。

               8月27日,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司长李创军在第二届清华大学“碳中和经济”论坛上就双碳目标下,我国“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展做了简单介绍,主要内容是: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区为重点的大型风光基地建设是“十四五”新能源发展的重中之重,目前,第一批装机规模约1亿千瓦的基地项目已全面开工建设;第二批基地项目清单已经印发并正在抓紧开展项目前期工作;第三批基地项目正在组织谋划。“十四五”期间可再生能源发展将进入新发展阶段,2025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将达到20%左右。到2025年,可再生能源消费量将达到10亿吨标准煤左右,在一次能源消费增量中的占比将超过50%,这里面主要是增量占比,因为现在总量占比还达不到,但是在整个“十四五”的能源消费增量中,可再生能源的占比将达到50%。到2025年,可再生能源的年发电量将达到3.3万亿千瓦时左右,也就是说在“十四五”期间可再生能源发电量的增量在全社会用电量增量当中的占比也要超过50%,其中风电、太阳能的发电量将在“十三五”末的基础上实现翻番,全国可再生能源电力总量占全社会用电的权重将从“十三五”18%的基础上达到33%,非水的消纳权重将达到18%。李创军还介绍,在山东半岛、长三角、闽南、粤东和北部湾5个地方要规划建设千万千瓦级的海上风电集群化基地,实现集中连片开发。预计到2025年新增并网的海上风电在五大基地将超过两千万千瓦,新增开工规模将超过四千万千瓦。


             据央视财经报道,全球最大绿氢项目——新疆库车绿氢示范项目即将投产,该项目全部采用光伏和风电等可再生能源发电制氢,制氢规模达到每年2万吨。氢能联盟数据显示,在碳中和情形下,预计到2060年我国氢气的年需求量将由目前的0.37亿吨增至1.3亿吨,在终端能源消费占比由目前的5%提升至20%,工业及交通将是主要增量领域。


              财政部中央预决算公开平台近日披露《关于下达2022年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补助地方资金预算的通知》,本次下达可再生能源补贴资金27.5496亿元。其中,风电14.7061亿元、光伏12.545亿元、生物质2890万元。2022年补贴资金共下达两批,加上之前已下达39.645亿元,累计下达67.1946亿元。


             当地时间6月22日,欧洲议会通过了三项气候变化相关的重要欧盟法律草案,分别涉及碳排放交易系统(ETS)的改革、被称为“碳关税”的碳边界调整机制(CBAM)相关规则修正,以及设立社会气候基金(SCF)。新草案指出,到2030年碳排放交易行业总排放量较2005年减少63%,此前提议比例为61%。关于碳边界调整机制(CBAM),新草案称,CBAM将于2023年1月1日开始实施,过渡期至2026年年底,进口商需要为其进口产品的直接碳排放支付费用,价格挂钩欧盟碳市场,除了钢铁、石油产品、水泥、有机基础化学品和化肥,新草案还将有机化学品、塑料、氢和氨纳入CBAM征收范围。另外,议会还希望扩展至间接排放,即将电力也纳入征收范围。所有在ETS中受保护的欧盟行业一开始将被授予免费配额,但2027年的免费配额减少至93%,2028年减少至84%,2029年减少至69%,2030年减少至50%,2031年减少至25%,2032年结束免费配额,这意味着,相比于去年7月的CBAM草案,新草案征收范围更广,虽然起征的时间晚了一年,但结束豁免的时间大大提前。


              当地时间6月6日,美国白宫发布声明确认了媒体先前报道的有关本土清洁能源发展的措施。声明中,拜登授权使用《国防生产法》(DPA)加速国内清洁能源技术的生产,称美国现在有望在2024年之前将太阳能发电能力提高两倍。声明中最重磅的自然是白宫官宣将对从柬埔寨、马来西亚、泰国和越南采购的太阳能组件给予24个月的关税豁免。白宫称,此举将确保美国能够获得充足的太阳能组件供应,同时扩大国内相关产品的制造规模。


              6月1日,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等九部门发布《“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提出到2025年,可再生能源年发电量达到3.3万亿千瓦时左右。“十四五”期间,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增量在全社会用电量增量中的占比超过50%,风电和太阳能发电量实现翻倍。到2025年,地热能供暖、生物质供热、生物质燃料、太阳能热利用等非电利用规模达到6000万吨标准煤以上。规划提出,加快推进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区为重点的大型风电太阳能发电基地,在内蒙古、青海、甘肃等西部北部沙漠、戈壁、荒漠地区,加快建设一批生态友好、经济优越、体现国家战略和国家意志的大型风电光伏基地项目;推动近海海上风电规模化发展,开展深远海海上风电规划,完善深远海海上风电开发建设管理,推动深远海海上风电技 术创新和示范应用,建设海洋能、储能、制氢、海水淡化等多种能源资源转换利用一体化设施。 加快推动海上风电集群化开发,重点建设山东半岛、长三角、闽南、 粤东和北部湾五大海上风电基地;在工业园区、经济开发区、油 气矿区及周边地区,积极推进风电分散式开发,创新风电投资建设模式和土地利用机制,实施“千乡万村 驭风行动”,大力推进乡村风电开发。积极推进资源优质地区老旧 风电机组升级改造,提升风能利用效率;推进前期工作,实施雅鲁藏 布江下游水电开发,充分发挥水电既有调峰潜力,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进一步提升水电灵活调 节能力,推进“十四五”期间水风光综合基地统筹开发;优化生物质发电开发布局,稳步发展城 镇生活垃圾焚烧发电,有序发展农林生物质发电和沼气发电,为具备资源条件的县城、人口集中的乡村提供民用供暖, 为中小工业园区集中供热;积极发展纤维素等非粮燃料乙醇,鼓励开展醇、电、气、肥等多联产示范,支持生物柴油、生物航空煤油等领域先进技术装备研发和推广使用;在西藏、青海、四川等地区推动高 温地热能发电发展,支持干热岩与增强型地热能发电等先进技术示 范。在东中部等中低温地热资源富集地区,因地制宜推进中低温地 热能发电。支持地热能发电与其他可再生能源一体化发展;优先支持具有一定工作基础、站址优良 的潮汐能电站建设,推动万千瓦级潮汐能示范电站建设;开展规模化可再生能源制氢示范。在可再生能源发电成本低、 氢能储输用产业发展条件较好的地区,推进可再生能源发电制氢产 业化发展,打造规模化的绿氢生产基地;完善可再生能源参与电力市场交易规则,破除市场和行政壁垒,形成充分反映可再生能源环境价值、与传统电源公平竞争的市场机制。


              5月30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促进新时代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旨在锚定到2030年我国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12亿千瓦以上的目标,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实施方案》提出了7方面21项具体政策举措。一是创新新能源开发利用模式,加快推进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区为重点的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建设,促进新能源开发利用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推动新能源在工业和建筑领域应用,引导全社会消费新能源等绿色电力。二是加快构建适应新能源占比逐渐提高的新型电力系统,全面提升电力系统调节能力和灵活性,着力提高配电网接纳分布式新能源的能力,稳妥推进新能源参与电力市场交易,完善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责任权重制度。三是深化新能源领域“放管服”改革,持续提高项目审批效率,优化新能源项目接网流程,健全新能源相关公共服务体系。四是支持引导新能源产业健康有序发展,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提高新能源产业国际化水平。五是保障新能源发展合理空间需求,完善新能源项目用地管制规则,提高国土空间资源利用效率。六是充分发挥新能源的生态环境保护效益,科学评价新能源项目生态环境影响和效益,支持在石漠化、荒漠化土地以及采煤沉陷区等矿区开展具有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效益的新能源项目,促进农村清洁取暖、农业清洁生产,助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七是完善支持新能源发展的财政金融政策,优化财政资金使用,完善金融相关支持措施,丰富绿色金融产品服务。


              当地时间5月18日,欧盟委员会发布一份总额约3000亿欧元的投资计划,希望今后几年多措并举,减少对俄罗斯化石燃料的依赖,并借机加快向清洁能源转型。投资计划所涉资金将主要来源于欧盟此前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及其经济影响所设立的7500亿欧元恢复基金。根据方案,欧盟计划从现在起到2027年,斥资2100亿欧元,把对俄罗斯化石燃料的依赖度逐步降低为零;此外,欧盟还将出资助力成员国加快开发可再生能源。目前,欧盟进口能源中,约40%的天然气、30%的石油和接近20%的煤炭来自俄罗斯,俄能源在欧盟能源消费市场和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5月6日,人民银行网站发布2022年一季度金融机构贷款投向统计报告,其中提到绿色贷款保持高速增长,2022年一季度末,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18.07万亿元,同比增长38.6%,比上年末高5.6个百分点,高于各项贷款增速27.6个百分点,一季度增加2.05万亿元。其中,投向具有直接和间接碳减排效益项目的贷款分别为7.79和4.22万亿元,合计占绿色贷款的66.5%。分用途看,基础设施绿色升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和节能环保产业贷款余额分别为8.27、4.74和2.32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1.3%、39.3%和58%。分行业看,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绿色贷款余额4.82万亿元,同比增长29.2%,一季度增加3427亿元;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绿色贷款余额4.36万亿元,同比增长13.2%,一季度增加2334亿元。


             5月3日,国家能源局消息,我国首批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区为重点的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建设提速。包括华能内蒙古上都第三风电场等一批新能源工程近日开工。截至目前,一亿千瓦的装机规模已开工近九成,各项工程进展顺利。


             3月23日,发改委发布《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 年)》。到 2025 年,形成较为完善的氢能产业发展制度政策环境,产业创新能力显著提高,基本掌握核心技术和制造工艺,初步建立较为完整的供应链和产业体系。氢能示范应用取得明显成效,清洁能源制氢及氢能储运技术取得较大进展,市场竞争力大幅提升,初步建立以工业副产氢和可再生能源制氢就近利用为主的氢能供应体系。燃料电池车辆保有量约 5 万辆,部署建设一批加氢站。可再生能源制氢量达到10-20万吨/年,成为新增氢能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二氧化碳减排 100-200 万吨/年。再经过 5 年的发展,到 2030 年,形成较为完备的氢能产业技术创新体系、清洁能源制氢及供应体系,产业布局合理有序,可再生能源制氢广泛应用,有力支撑碳达峰目标实现。到 2035 年,形成氢能产业体系,构建涵盖交通、储能、工业等领域的多元氢能应用生态。可再生能源制氢在终端能源消费中的比重明显提升,对能源绿色转型发展起到重要支撑作用。从国内看,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制氢国,年制氢产量约 3300万吨,其中,达到工业氢气质量标准的约 1200 万吨。可再生能源装机量全球第一,在清洁低碳的氢能供给上具有巨大潜力。国内氢能产业呈现积极发展态势,已初步掌握氢能制备、储运、加氢、燃料电池和系统集成等主要技术和生产工艺,在部分区域实现燃料电池汽车小规模示范应用。全产业链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超过 300 家,集中分布在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京津冀等区域。


             国家发改委3月22日消息,《“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日前发布。《规划》明确了“十四五”时期现代能源体系建设五方面主要目标。能源保障更加安全有力,到2025年,国内能源年综合生产能力达到46亿吨标准煤以上,原油年产量回升并稳定在2亿吨水平,天然气年产量达到2300亿立方米以上,发电装机总容量达到约30亿千瓦。能源低碳转型成效显著,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五年累计下降18%。到2025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20%左右,非化石能源发电量比重达到39%左右,电能占终端用能比重达到30%左右。能源系统效率大幅提高,单位GDP能耗五年累计下降13.5%。到2025年,灵活调节电源占比达到24%左右,电力需求侧响应能力达到最大用电负荷的3%-5%。创新发展能力显著增强,“十四五”期间能源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增长7%以上,新增关键技术突破领域达到50个左右。普遍服务水平持续提升,人均年生活用电量达到1000千瓦时左右,天然气管网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展望2035年,《规划》提出,能源高质量发展取得决定性进展,基本建成现代能源体系。能源安全保障能力大幅提升,绿色生产和消费模式广泛形成,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在2030年达到25%的基础上进一步大幅提高,可再生能源发电成为主体电源,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取得实质性成效,碳排放总量达峰后稳中有降。在大力发展非化石能源方面,《规划》指出,加快发展风电、太阳能发电。加快推进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区为重点的大型风电光伏基地项目建设,积极推进黄河上游、新疆、冀北等多能互补清洁能源基地建设。开展风电、光伏发电制氢示范。鼓励建设海上风电基地,积极发展太阳能热发电。因地制宜开发水电。推动金沙江上游、雅砻江中游、黄河上游等河段水电项目开工建设。实施雅鲁藏布江下游水电开发等重大工程。到2025年,常规水电装机容量达到3.8亿千瓦左右。积极安全有序发展核电。到2025年,核电运行装机容量达7000万千瓦左右。

                                                   

                                                   2021


             当地时间7月12日,西班牙政府宣布,将投资43亿欧元(约合51亿美元),支持国内生产电动汽车(EV)和电动汽车用电池。 欧洲重建基金将是主要资金来源,并向企业提供补贴以支持电动汽车生产。 预计到2030年,这项投资将使汽车行业的国内生产总值(GDP)从目前的10%左右增加到15%。


           7月23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加快推动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意见。意见提出,到2025年实现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达3000万千瓦以上,新型储能在推动能源领域碳达峰碳中和过程中发挥显著作用。到2030年,实现新型储能全面市场化发展,新型储能核心技术装备自主可控,技术创新和产业水平稳居全球前列,标准体系、市场机制、商业模式成熟健全,与电力系统各环节深度融合发展,装机规模基本满足新型电力系统相应需求。



青岛


青岛


Server IP: 50.18.238.17